首頁 -> 頭條

香港故事|大坑舞火龍的傳承與魅力

分享到:
2024-09-15 10:1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9月15日電  (記者 黃璇)中秋佳節即將來臨(9月17日),這是香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當皎潔的明月高掛天空,家人團聚,品嚐月餅和柚子時,大坑舞火龍的盛況也隨之展開。今年中秋期間,全長67米的火龍由300位健兒引領,穿梭大坑的大街小巷,今年更首次加入由大約100名小朋友舞動長達20米的LED小火龍。本期“香港故事”為讀者發掘大坑舞火龍背後的故事。

(香港新聞網製圖)

大坑位於香港島北部,從港鐵天后站出發,經過香港中央圖書館後,寧靜的社區映入眼簾。大坑舞火龍活動始於1880年,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每年中秋節前後的三個晚上(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和十六),火龍在社區內巡遊,象徵保佑居民平安。約300名舞者在鑼鼓聲中,攜帶插滿萬餘根香的巨大火龍,氣勢磅礡。

在2011年6月,大坑舞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展示這一珍貴文化,大坑火龍文化館於2022年成立。該館不僅展示了舞火龍的歷史和製作工藝,還通過互動展覽讓游客體驗這一傳統習俗的魅力。

大坑火龍文化館於2022年成立,位於大坑書館街12號。(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大坑火龍文化館原建築物是於1909年創立的“孔聖義學”,戰後得到大坑坊眾福利會捐助作原址重建。(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大坑火龍文化館裡展出的舞火龍場景模型。(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大坑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早在1841年前就有人在此定居。清朝初期,隨著海禁的解除,許多客家人遷入香港,大坑成為著名的客家村。相傳1880年中秋節前夕,村民在台風後發現一條大蛇,隨後村裡爆發瘟疫。村民們夢見菩薩,指示用草紮龍以驅疫,結果瘟疫確實消失。此後,舞龍成為慶祝中秋的傳統,除了戰爭和疫情期間,活動一直持續。

火龍的製作非常講究。大坑坊眾福利會負責此活動,分為不同組別。每年新製作的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和31節龍身組成。龍身由繩纜和竹竿製成,外面包裹珍珠草。

火龍的眼睛是手電筒,龍牙用鐵片製成,龍舌是紅色鋼片,龍須用榕樹氣根編成。整條龍身插滿萬根長壽香,夜晚閃爍的火光十分壯觀。龍頭重近45公斤,由8至10名舞者交替舞動。

今年中秋期間,全長67米的火龍由300位健兒引領,穿梭大坑的大街小巷。(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每年中秋前夕,居民會在蓮花宮為新火龍開光。(圖源: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每年中秋前夕,居民會在蓮花宮為新火龍開光。第一晚是“迎月夜”,參與者會在廟宇內拜祭觀音,並為龍開光。隨後,成員們在街道上為火龍插香,整條龍需要插滿超過一萬兩千支長壽香。

活動中,火龍在社區內表演,直到晚上9時左右,香快燒盡時,會將未燒完的香送給觀眾,象徵將福氣帶回家中。

人稱“輝哥”的陳德輝是大坑舞火龍的已故前總指揮,他在1960年代開始參與舞火龍。輝哥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坑人,不參與舞火龍是很丟臉的事情。整場活動都穿著專門的大坑舞火龍文化衫,代表著一種“大坑人”的社會身份認同。每年的舞火龍不僅需要大量人力,還需要充足的經費。大坑舞火龍的延續也得益於居民的團結精神,盡管近年來社區發生變化,居民的歸屬感依然強烈。

大坑舞火龍不僅是香港的一項傳統文化活動,更是社區凝聚力與歷史故事的具現。(香港中通社圖片)

舞龍表演中的“喜結龍團”陣式,需300多名舞者合作,展現團結的精神。在舞動過程中,舞者面臨許多挑戰,但始終保持陣式的完整。在城市化進程中,保持傳統活動尤為困難,而大坑舞火龍則是成功的例子。香港作家及歷史研究者陳天權曾表示,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傳統非常重要。大坑舞火龍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更成為保護實踐案例,國家的認可鼓勵了更多人參與。

大坑舞火龍不僅是香港的一項傳統文化活動,更是社區凝聚力與歷史故事的具現。每當火龍在夜空中舞動,居民們心中都會湧起一種自豪感,因為這不僅是舞龍,更是一段屬於香港的動人故事。透過這項活動,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還能在每一次的舞動中,體驗到香港人對於文化傳承的執著與熱愛。(完)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街採】在香港過中秋節是種什麼體驗?這些中秋相關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赴京前特首辦答中通社:提速提質發展香港新質生產力
在香港過中秋節太熱鬧!月餅圖案香港上空高高掛起 飛龍各區遊走
李家超:中央贈港大熊貓計劃9月底抵港 盼望年底與公眾見面
香港火龍起舞氣氛濃 萬人空巷迎中秋
香港功夫影星徐少強因病逝世 享年73歲
【灣區行·撞見專精特新】就在深圳 想不到還有這麼多“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