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歌德故居“北京廳”和他的中國情結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8月11日電(記者 一林)歐洲大文豪歌德影響了十八世紀中葉和十九世紀整個歐洲的文化界。鮮為人知的是,歌德的理想追求與中國文化有著許多不解之緣。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實地探訪歌德故居,在他居住成長的環境中,尋找他的中國情結和“中國緣”。 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美茵河畔,歌德的故居坐落於此。這是一幢高四層、有著前庭後院的傳統歐式建築。佈置典雅的二樓客廳是家庭沙龍最重要的場所,用於家庭慶典或接待尊貴的客人,這裡取名為“北京廳”。廳裡的主色調為深紅色,廳中的絲織品反映了18世紀的中國風格,也被稱作紅色廳。 歌德故居的“北京廳”是家庭沙龍重要場所。(記者 一林攝) 從歌德的故居可以了解到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足優渥的家庭,且深受“中國風”的影響。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擔任皇家參議官;母親則是法蘭克福市市長的女兒,酷愛文學藝術。出生於1749年的歌德,正處於歐洲諸國與東方古國——中國之貿易與文化交流進入前所未有的熱絡期。隨著一批又一批耶穌會教士聯袂來華,在他們帶來歐洲文明成果的同時,中國文化的名家經典以及中國的文學、戲劇、園林、建築等等,也經由他們傳播到了歐洲。作為社會名流的歌德父母深受當時中國熱的影響,也使歌德從小就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 在三樓客廳相連通的左側房,是歌德的書房,書房內至今還整齊地擺放著歌德喜歡的中國書籍。據德國魏瑪公爵圖書館記載,他閱讀過的中國書籍的譯本及有關中國的游記、耶穌會教士的書簡,數量超過44種,內容涵蓋了中國歷史、哲學、地理、文學等諸多領域。 歌德書房裡的中國書籍。(記者 一林攝) “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遠遁。長庚最早昇起,光輝柔美晶瑩!萬象搖曳無定,夜霧冉冉上升。一池靜謐湖水,映出深沉黑影。”,這是歌德詩作《中德四季晨昏雜咏》組詩中的一段,是歌德為數眾多的作品中被後世廣為流傳的一首極具中國風的佳作,嫻熟地使用了中國詩歌“賦、比、興”的創作手法,反映其中國文化造詣之深。歌德被當時文化界稱作“魏瑪孔夫子”。 在“北京廳”同一層樓的琴室裡,擺著一架仿照中國傢具風格製作的古老風琴,琴蓋上繪有一幅典型的中國田園風景畫:遠山近水,垂柳微拂,在寶塔的映照下,一披蓑老者正於水邊垂釣,透出濃鬱的中國文人風。 歌德對中國文化的探索和情有獨鐘,深深影響著當時的文化界。由於歌德在德國乃至在歐洲的巨大聲望及影響力,令整個歐洲對中國文學成就刮目相看,大量的中國小說、戲劇、詩歌被陸續翻譯出版,推動德國成為歐洲漢學研究中心。 (完) 【編輯:錢林霞】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