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中國造船業綜合競爭力躍居世界首位

分享到:
2024-05-29 09:58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9日電 不久前,隨著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首航,中國集齊了世界造船業3顆“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艦、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和大型郵輪,引發外媒關注。近來,中國造船業又頻傳喜訊:拿下全球最大單筆訂單、第一季度三大指標保持同步增長、三大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最新報告,中國在造船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方面超越韓國,“位居第一”。

資料圖為中國首製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  香港中通社圖片

“全球第一大造船國”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近日,《韓民族日報》援引韓國產業研究院最新發佈的報告稱,2023年,中國在造船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方面超越韓國,“位居第一”。

據該報告介紹,造船業的價值鏈競爭力是通過對研發與設計、採購、生產、維護與服務、需求這五個領域進行評估,并計算出綜合得分進行排名。韓國去年的綜合得分為88.9,僅次於中國的90.6,位列第二。日本以83.1分排名第三,歐盟以71.4分排名第四。報道稱,韓國產業研究院自2020年開始評估造船業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此前韓國一直排名第一。

報道稱,從各領域來看,韓國僅在研發與設計和採購方面具有競爭優勢,而在生產、維護和服務以及需求方面,中國競爭力非常強。另外,從船型來看,韓國在天然氣運輸船和集裝箱船方面領先於中國,而在油輪領域,中國的競爭力自2022年起便已超過韓國。

近來,中國造船業好消息不斷。

4月29日,中國船舶集團發佈消息稱,該公司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當天在北京舉行18艘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項目簽約儀式,這標誌著中國LNG船研發設計建造從大型一舉跨入超大型領域,高端船舶研發設計能力向世界領先目標邁進。此次簽約項目中的27.1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將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自主設計、建造,總長344米,型寬53.6米,型深27.2米,設計吃水12米,是全球最大的LNG運輸船。據卡塔爾《半島報》報道,該項目總價值近60億美元。18艘LNG運輸船中的8艘將於2028年和2029年交付,另外10艘將於2030年和2031年交付。卡塔爾能源事務國務大臣、卡塔爾能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薩阿德·謝裡達·阿爾卡比表示,這份合同創造了單筆新船訂單金額最高紀錄,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這一新的里程碑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和卡塔爾之間不斷發展的合作,特別是在能源領域。”《半島報》稱。

5月20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2024年第一季度造船最新數據,造船三大指標保持同步增長,國際市場份額穩固。1至3月,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3.8%、69.6%和56.7%。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雷達爾咨詢公司數據報道稱,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國,截至2023年,以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輪、液化石油氣船和液化天然氣船的總訂單賬面價值計算,中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6%;韓國排名第二,市場占比41%。

數量優勢終將促成質量優勢

好消息的背後是中國造船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日本《產經新聞》近日刊登報道指出,美國海軍部情報局的數據顯示,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不難想象,數量優勢終將促成質量優勢。

截至2023年,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外媒分析普遍指出,如今中國造船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非常穩固,這源自國家政策支持,也得益於國內造船業已經形成了集群效應,相關產業鏈發達,技術也在不斷創新昇級。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指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與中國政府的“海洋強國”戰略密不可分。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報道稱,在中國政府的幫助和鼓勵下,中國造船企業的產能和競爭力不斷提升。2019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一年,中國兩大造船企業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進行了重組,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造船集團。報道還說,中國在新訂單方面繼續在全球造船業中領先,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造船的價格經濟而且質量逐步提升。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認為,中國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受益於大規模商用造船業”。報道指出,在未來數年擁有充足訂單的情況下,中國的造船廠擴大了規模,培訓了大量工人,建立起龐大的供應鏈。美國彭博社和英國路透社等外媒則注意到,2023年,中國發佈了《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在發展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甲醇等綠色動力船舶國際市場份額超過50%。

中國造船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大背景是全球造船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超級周期”。隨著老船淘汰更新、環保新規落地,國際市場新船需求旺盛。

根據英國造船和海運動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累計成交新船訂單353艘/2730.9萬載重噸,新船成交同比增加10.9%。知名航運雜誌《勞埃德名單》編輯羅布·威爾明頓就指出,全球對新船的需求正在增長,加上脫碳需求日益提升,對綠色船舶的需求還將繼續增長。韓聯社報道也指出,近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援引克拉克森研究的數據稱,今年第一季度韓國船企承接的訂單總額同比增加41.4%,為136億美元,已達到去年全年接單總額的45.5%,位居全球第一。同期,中國訂單總額為126億美元,同比增長8.6%。韓國一位造船業高管稱,對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需求如此強勁,以至於韓國造船業無法消化所有訂單,因為韓國造船廠的產能和人力都有限。

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整個造船行業正處在高景氣度區間。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最新預計,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在4500萬載重噸左右,新接訂單量在5500萬載重噸左右。克拉克森預計,今年新造船市場的簽單景氣趨勢仍將持續。對於造船業而言,今年依然是個好年份。

克拉克森最新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超日韓總和,高居全球榜首:中國完工量同比增長16%,占比首次達到了50%。今年1—3月,中國新接訂單量佔據全球總量的近七成,達到69.6%。

彭博社提到,目前,造船業正面臨一場大規模轉型,航運企業開始用綠色動力船舶來替代化石燃料船舶。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在最新的減排戰略中提出,要盡快使國際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峰值,并在考慮到不同國情的情況下,在2050年之前或該年前後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中國相關部門印發了《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體系初步構建。到2030年,船舶製造業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建成。

根據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的數據,以液化天然氣為動力的船舶的訂單占全球訂單的比重從2019年的約15%躍升至2022年的近40%。該機構2023年8月發佈的報告指出,2023年以甲醇為動力的船舶的訂單增加了一倍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在國際份額中的占比首次超過一半,達到57%,并實現了對主流船型的全覆蓋。由中國自主研製的全球最大5400馬力純電拖輪、國內首艘500千瓦氫燃料電池動力船等綠色船舶也陸續投用。同時,一批新能源船用裝備也取得新的突破。

彭博社還注意到,除了計劃建造更多以液化天然氣、甲醇等清潔能源為動力的船舶外,中國還計劃加快液氨、液氫、液態二氧化碳等新型運輸船研發。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造船廠’。”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指出,“中國已成為遙遙領先的全球第一大造船國。”(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