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北店南下”蔚然成風 內地品牌正加速入駐香港

分享到:
2024-04-02 09:1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2日電 復活節小長假,不少香港人來了一場“暢遊”大江南北的味蕾之旅,在家門口飽嚐內地美食:四川的酸菜魚、湖南的辣椒炒肉、東北的泥爐烤肉……

在香港,繼“港人北上”之後,“北店南下”蔚然成風:以餐飲為代表,眾多兼具傳統與時尚的內地消費品牌正在加速入駐香港,在銅鑼灣、中環、尖沙咀等熱門商圈掀起熱潮,成為內地與香港融合的新範式。

資料圖:蜜雪冰城香港首店門前。圖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加速市場布局奔赴舌尖上的期待

《經濟參考報》報道,在九龍半島約3.6公里長的彌敦道上,一路從北到南,不時可遇見頗具人氣的內地餐飲品牌。

假日傍晚,旺角地鐵站出口,鮮紅的蜜雪冰城招牌下排起長隊,附近還有同樣人氣十足的茶救星球、茉酸奶等店;再往南,木屋燒烤店內,暖黃的燈光照亮約30張木桌,幾乎座無虛席;道路盡頭一家商場裡,不少顧客在店外聞著酸香味等候許久,才能吃到嫩滑的太二酸菜魚。

“我們在香港是有群眾基礎的。”廣州太二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陳曦道出不少同行的心聲。

自2023年初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瞄準潛在消費需求,內地餐飲品牌隨後掀起來港經營風潮,一年多來已有20餘家進駐,另有數十家品牌完成註册,涵蓋中式快餐、地方特色菜、茶飲、糕點等豐富品類。一些品牌還結合香港食性做出調適,如增加港式花膠雞的火鍋湯底等。

太二酸菜魚就是其一,公司於去年底在全港一連開了4家門店,還計劃未來每年增開3至4家,最終達到約15家的規模。

“香港人越來越能吃辣了。”這是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旅遊及款待行業總裁黃思敏近年來的直觀感受。她在引進內地企業的過程中體會到,隨著雙向聯繫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港人樂意探索更多內地菜品和創意小吃。

加速消費升級搶立全球時尚潮頭

一隻頭戴皇冠、身著紅色披風的白色雪人形人偶,去年底進行了一場快閃式的港風citywalk:堅尼地城的海邊、煙火氣十足的旺角街頭、鱗次櫛比的老式居民樓等處,都留下了它的身影。

在社交平台上,香港網友紛紛追隨這一名叫“雪王”的蜜雪冰城品牌形象打卡同款拍照機位。帶著憨態十足的微笑,“雪王”在該品牌香港首店開業期間完成了一場成功的營銷。

業界人士指出,這樣獨特的消費體驗,是近期來港的內地品牌帶給消費者的總體感受。這些新興消費品牌擁有一系列共同特點,如關注消費需求及模式、產品的創新,具有較高的連鎖化智能化水平,致力於品牌形象的打造并尋求在品牌與消費者間建立深度連接……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近期來港的多數內地餐飲品牌在食材供應、餐品製作、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很重視標準化,且多使用電子支付、自助點餐機等設備,既有利於提升利潤,也能够豐富消費體驗。

和美食共享“來港熱”的還有引領消費時尚的多樣化內地品牌,如盲盒品牌泡泡瑪特、電動汽車品牌比亞迪、潮流網購平台得物等。這些品牌在時尚薈萃的香港,正贏得全球潮流達人的青睞。

“香港人很愛趕時髦的。”黃家和說,相信內地品牌能够在滿足香港消費者之餘,激發本地業界革新動力,為香港經濟增添活力。

加速融合出海聯通內外放眼世界

在繁華的銅鑼灣,一家名為絕味的小店當立街頭,店內一盒盒色香俱全的中華滷味小吃,挑逗著往來的世界各國旅客的胃口。

“我們在協助推廣時驚訝地發現,很多居港歐美人士喜歡吃麻辣的鴨舌鴨脖。”黃思敏說,自2017年,這家來自湖南的品牌在投資推廣署幫助下已在港開設40餘家門店,并從此出發入駐新加坡、加拿大等地。

“作為較早出海的新興企業,我們在向其他品牌介紹經驗時都會指出,香港是出海布局最好的第一站。”陳曦說。

黃思敏介紹,對於內地品牌來說,香港通道具有多重優勢: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和商業環境;展會、論壇等活動豐富,有機會與全球行業夥伴達成合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融資能力強大,如泡泡瑪特、海底撈等品牌均在進駐香港後於港交所掛牌上市……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程度不斷增強,企業出海獲得更為協同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陳曦介紹,太二酸菜魚香港門店采用與內地統一的采購渠道,大部分食材都直接來自大灣區內地城市。

“在香港開一家店就相當於開設一個橱窗,可以向全世界展示內地品牌的優質產品和服務。”黃思敏說。(完)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