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王》背後的香港專業精神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12月30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香港TVB今年的爆款電視劇《新聞女王》完結,但在網絡上、茶餘飯後,都能看到聽到關於劇集內容的討論,聚焦的話題,可以說是對香港專業精神的認可。 雖然《新聞女王》主題是新聞,但無論是觀眾,還是從業者,都看得出其實新聞的成分並不是太真實。比起現實的新聞行業,這部劇更像宮鬥劇,也被稱為“爽劇”。在內地豆瓣網,該劇評分從8.2分跌至7.8分,也有評論認為是“爛尾”了。 不過,劇中的角色表演、劇情起伏,仍然是社交媒體討論的話題,也是大家對該劇的讚許焦點。 “節奏感很強”、“衝突反轉”、“表演用心”、“不拖沓”、“劇情環環相扣”,這些是對於《新聞女王》較多的評價。可以看出,很多觀眾在乎的是表演是否敬業、是否足夠尊重觀眾。 《新聞女王》作為TVB的台慶劇,其爆火離不開電視台、製作班底、演員的專業精神。這種對職業秉持專業的態度,是香港影視業界這麼多年來仍能保持生命力的關鍵。 首先,香港的電視劇從一九五七年麗的映聲首播,到無線電視開台,至今走出了一條港劇特色路。出品大多數港劇的TVB,即便一直發展不同業務,卻從未離開電視劇的專業,至今每年出品20多部劇集,雖然不如高峰期的影響力,但都是認真製作的產品,少有爛劇。 其次,在香港電視圈,監製一直是最高首領,相當於電影的導演。TVB劇尤為明顯,從故事大綱的確定,到演員的選拔,再到具體的製作,事無巨細都離不開監製。不少“金牌監製”沒有資本壓力,獨立判斷,多年來出品穩定,以情節為主,不奢求華麗道具服裝,即便是小製作也能迷住觀眾。 劇本再好,演員呈現是打動觀眾的最後一關。《新聞女王》的角色都是大明星,按照娛樂圈的標準,他們直播一場都掙得比演戲多。但整個香港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大部分將拍戲作為一種職業,“打份工”的態度,也成為當今華語娛樂圈的另類。很多演員在TVB的薪資並不高,但一幹就是幾十年,每天兢兢業業上班。 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是否在沒落,是近二十年一直被提起的話題。但從票房和口碑來看,卻一直有驚喜。影視畢竟是香港的傳統優勢,無論是人才北上的壓力,還是製作經費的壓力,產業積澱不會輕易改變,特別是製作成本較低的電視產業,至今仍未失色。 《新聞女王》受認可,其實是香港影視的專業精神受認可;這對於香港各行各業的復甦和發展,亦是一大啟發:秉持專業精神才能煥發生命力。(完) 【編輯:李冉】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