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港中大港大醫科生赴“一帶一路”國家助醫療救援

分享到:
2023-06-07 21:1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7日電 共享基金會致力於“一帶一路”國家推動醫療及公共衞生人道援助項目,在東南亞、非洲各地貢獻香港力量,助力民心相通。兩名基金會實習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四年級學生楊卓詩和香港大學醫學院四年級學生李蕙岐,於今年3月初至5月中到老撾及柬埔寨,參與基金會籌備及推動“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協助開展手術的準備工作、手術當天病人分流和術前檢查,並與廣西醫療隊一起工作。

hk_c_image.png

兩人在當地學習到很多實戰的醫學與非醫學知識,她們均認為是次經歷為難能可貴的機會,最難忘是病人要求她們脫口罩看清樣貌致謝的場景。這段經歷對她們將來行醫之路有不同的啟發,亦一圓兒時參與人道救援行動的理想。

楊卓詩從小就熱愛人道救援工作,在中學曾到柬埔寨的孤兒院做義工,在入讀大學後得悉基金會為年輕人提供到海外作人道救援的機會,故申請實習。她在今年4月到柬埔寨波羅勉省實習十天,期間協助盤點及運送物資等實地工作。她坦言,要為當地病人完成手術並非易事,“當地工作充滿挑戰,如前期的物資整理和運送是爭分奪秒的,亦非常考驗體力,還須要克服語言障礙及在醫院停電時作出應變等。”

因年齡差距及醫療體制不同,她曾擔心與內地醫療隊未能磨合。惟在同食同住十天後發現來自廣西的醫療隊不但專業水平很高,還十分平易近人。醫生和護士都很積極教導她使用眼科儀器,如裂隙燈、眼壓計,並鼓勵她嘗試為患者檢查眼睛。“感謝醫療隊讓我到手術車上近距離觀察白內障手術,並遂一講解每個步驟,讓我大開眼界。”

令她最難忘的病人是一名八旬婦人,“當時我剛學習使用裂隙燈檢查病人的白內障情況,婆婆是我第一個檢查的病人,情況也較嚴重。”在完成手術後,婆婆表現得很高興,離開醫院前過來緊緊捉著她的手跟她道謝。“能這樣直接、近距離地幫助病人,跟他們建立關係,感到好有滿足感,也實現了小時候的理想。這個項目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聯繫起來。中國內地醫療隊、基金會香港同事、柬埔寨當地的同事和志願者原本互不相識,但因項目結緣,為同一個目標工作,正是民心相通的體現。”

李蕙岐在中學時下決心讀醫,但她期望能出外幫助不同國家有需要的人,而非只在香港做診所醫生。她在港大醫學院的增潤年下半年到基金會實習,並在今年3月至5月分別到老撾及柬埔寨協助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向廣西醫療隊學習眼科檢查,以及到手術車上現場觀看白內障手術的過程,為病人量血壓、血糖、眼壓等。除了醫療相關的涉獵,她更深入地了解到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白內障手術的各個環節,參與醫療物資點算、場地佈置、宣傳等工作。

今次經歷讓她意識到醫術高明也未必足夠醫治病人,因為在人道救援工作中,事前的準備及一些非醫療的工作可能比醫術更重要。“沒有當地的翻譯同事協助,醫生護士有再好的技術,也無法應用到語言不通的場景裡;物資有一件不齊全,就可能一台手術也開始不了。”為招募更多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她與基金會同事、醫療隊亦親自到波羅勉省的鄉村宣傳。當地不少村民首次得知基金會提供免費手術,“醫生醫治好病人是基本的工作,但如果因為宣傳不足,令原本可以接受免費治療的病人無法得救,是非常可惜的。”

 李蕙岐難忘有病人重見光明後,特意上前要求在場的工作人員逐一脫下口罩,希望看清幫助他重獲新生的樣貌,然後一一致謝。她認為團隊合作十分重要,“要克服所有困難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也未必可以事成。”

hk_c_image.png

為年輕人提供參與國際人道援助工作的機會,基金會每年都會招募實習生及義工,惟並非要求有醫學或公共衞生背景。共享基金會副項目總監杜沛欣表示,基金會處理的事務繁多,物流運輸、數據分析及宣傳等工作均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才。“我們在發展中國家工作,當地的生活條件及配套設施與香港有很大差距。有意參與實習的同學們最重要是要能吃苦,也願意一起與團隊解決問題,因為我們經常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杜沛欣續指,基金會自去年9月起已經在老撾、柬埔寨與吉布提三國啟動“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至今已完成逾2,500宗免費白內障手術,下半年將在西非國家塞內加爾及毛里塔尼亞開展相關項目,“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基金會亦會期望今年內在五個項目國完成約9,600例手術,讓更多人重見光明,助力民心相通。”  (完)

【編輯:徐嘉儀】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