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漫遊香港】重陽節,考古香港各大墳場歷史

分享到:
2022-10-04 13:1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0月4日電  清明節和重陽節,是春秋二祭之日,大多數香港人選擇清明節拜山,今年重陽節公眾假期與國慶節相隔數天,因此不少家庭也選擇重陽節這一天上墳緬懷先人。香港寸土寸金,往生後一般安葬在公共墳場,由於年代悠久且具有宗教背景,不少特色墳場甚至已經成為歷史建築。

打開香港地圖,發現港島最繁華地帶的跑馬地匯集不少墳場,有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巴斯墳場、印度人墳場,再走入跑馬地區還有一座猶太人墳場。漫步這些不同宗教背景的墳場,除了認識名人故事外,也可找到許多被人忽略了的建築物和紀念碑,回望昔日不同族裔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最悠久的天主教墳場

“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外的這一幅對聯很有名,翻譯的人也十分有才華,這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墳場之一,聖堂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這裡埋葬不少名人,包括前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影星林黛等場,其中林黛石碑的遺照多次被盜。由於華人基督徒不能於跑馬地新教墳場下葬,故傳教士耍求政府特別關注華人基督徒的殯葬需要,爭取劃出專用墓地。1858年政府同意在港島西區設立專供華人基督徒的墓地。墓地位於上環,鄰近太平山區,可說是華人基督徒第一個墓地。

中式建築基督教墳場

位於沙田的道風山基督教墳場,位於半山上的道風山叢林,經過時能看到中式建築,或以為是道教或佛教建築,實則是由挪威傳教士艾香德牧師於1930年所創立,距今已有90年。據記載,艾香德牧師於1904年抵達中國湖南傳道,促使他對中國的宗教產生濃厚興趣,並燃起專向佛教徒傳道的異象。於是,1922年他在南京創立景風山,招待佛教及道教徒學道。後因戰事緣故,艾香德於1930年把工作遷移香港,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並邀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龐大的中式建築群,現已成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為華人而設的非宗教墳場

香港開埠之初,人口僅有寥寥數千。隨著城市的發展,華人不斷從廣東各地湧入,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萬多人增加至1913年的50萬人。不過,直至十九世紀末,香港除了一個為華人基督徒而設的墳場外,仍然沒有一個專為他們而設的永久性墳場。到二十世紀初,一群熱心的華人領袖積極向當時政府爭取開闢一所供華人安葬之永久性墳場,1913年終獲政府撥出位於香港仔一塊面積約70000平方米的土地,興建香港首個沒有宗教背景專為華人而設的永遠墳場。

目前香港有四個華人永遠墳場,分別為香港仔墳場、荃灣墳場、柴灣墳場及將軍澳墳場,提供墓地及龕位逾35萬個。

早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香港沒有專為佛教徒圓滿人生而設的容身之所。香港佛教聯合會籌建了香港佛教墳場,目的就是為香港廣大的佛教徒,能在菩提之地圓滿走完莊嚴的人生。由於香港土地資源十分匱乏,要覓地籌建專為佛教徒而成立的墳場殊不容易,經當時佛教聯合會之董事會多年努力爭取,終於在1963成功籌建。

和合石墳場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和合石,是香港規模最大的墳場,山腳部分並建有5座公眾靈灰安置所、紀念花園和火葬場;除此以外,亦包含14座小型私人墓園,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亦先後修建了兩座紀念墓園。和合石中還有浩園,共有120個殮葬位置,因公殉職的公務員可獲永久安葬。

環境一流的赤柱軍人墳場

經歷過戰爭,香港赤柱亦有為軍人而設的墳場,是香港開埠初期的1840年代,最早期的軍人墳場之一,設於香港南區赤柱半島黃麻角道,最初主要安葬駐港英軍及其家屬。

墳場內的墳墓可分為3大類:1841年至1870年間的舊警衛部隊的墓地、1941年-1945年的拘留犯墓地,以及戰後的英聯邦戰爭陣亡者墓地。墳場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赤柱軍人墳場綠草油油,環境恬靜閑適,是昔日為保護香港而犧牲的軍人長眠之地。據統計,這墳場葬下691名戰爭死難者,其中有157名香港人。

毫無疑問,由於歷史原因,在香港基督教及天主教墳場占大多數。然而也有不少佛教、道教、猶太教、回教等宗教墳場。例如同樣位於跑馬地的猶太墳場,建於1855年,由猶太人沙宣向一位黃泥湧村民購買。1858年,土地正式獲得港英政府的租契,以用作埋葬於香港死亡的猶太人,租金為每年四先令兩便士,地租借期限為999年。1979年最新續租,租約75年。現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香港也有拜火教

還有一個極少聽過的祆教墳場,於1852年設立。祆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因信徒在火前禱告而又得名為拜火教在唐代就已經有帕西商人來華貿易的記錄。香港開埠後帕西人就到達香港進行貿易活動,在港的歷史悠久,多從事商業、金融等行業。1860年時香港有73個西方商人,當中17個就是帕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原本在中國居住的帕西人被迫遷離,許多都選擇了南下香港。

巴西華僑的咖啡流落香港

位於銅鑼灣中半山的樂活道有個咖啡園墳場,名字背後隱藏一段歷史。1916年,一位從巴西回國的華僑,帶了很多巴西咖啡種子回來,由於香港是當時咖啡主要銷售地,因此便來港找尋種咖啡的地方,他看中掃桿埔旁邊一座山,認為土質氣候適合種植咖啡。但當咖啡樹苗從移植到山上時,咖啡樹生長得不好,不少樹苗移植後就枯死,使他所有的投資沒有收成,最後放棄這咖啡園。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罹難者被悉數安葬在咖啡園墳場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內。

澳門賭王何鴻燊在香港逝世後,下葬摩星嶺昭遠墳場,這個位於薄扶林的墳場,一度被以為是何家的家族墳場。這個墳場由何鴻燊的二伯公何東倡議興建,供歐亞混血人士及其家屬死後安葬,何東兄弟僅為信託人,租期由1897年開始計999年,年租1元。諷刺的是,何東本人不是葬於此,而是跑馬地香港墳場。

歷史悠久的香港華洋雜糅,許多建築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透過墳場也能學習歷史,在香港游玩時不妨留意一下。(完)

【編輯:陳卓儀】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