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回歸27年)李家超上任兩周年接受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問答全文

分享到:
2024-06-27 09: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27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兩周年之際,於6月26日接受了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書面專訪。

問答全文整理如下:

中通社: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亦是您上任兩周年,可否請您談談過去一年中,有哪些工作較好落實有結果?施政過程中又有什麼挑戰或困難呢?

李家超:兩年前,習近平主席發表七一重要講話時對香港提出“四個必須”、“四點希望”,成為我的施政藍圖。過去兩年,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本屆政府推出的不少政策已見成效,有些工作進展更超出預期。我建立了“以結果為目標”的實幹團隊,團結社會,共建香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通社記者洪少葵攝影)

過去一年,我們完成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憲制責任,完成等待了26年8月零19日的歷史使命,國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可全神貫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我們完善了地區治理,強化了地區治理架構,提升了地區治理效能,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我們在全港十八區成立“關愛隊”,區議員及關愛隊伍履職盡責服務市民,在不同領域和層面幫助有需要的市民。

我們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房屋問題上,我們為樓市“撤辣”,樓宇買賣登記大幅回升,樓市穩定發展。我們重視房屋問題,公屋輪候時間六年封頂,隨著“簡約公屋”、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等順利推展,輪候公屋時間在2026-27年度將降至4.5年。我們直視“劏房”問題,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我們為最有效運用資源而推出“精準扶貧”,多項措施陸續見效。

我們聽到香港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意見,要求政府處理;我們就改變過往政府的不幹預政策,推出鼓勵生育的組合拳,包括買資助出售房屋優先揀樓,公屋優先上樓,稅項優惠,加強托兒服務,加強支援輔助生育,派發生育獎勵金等。

勞工權益問題上,我們將最低工資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我們大規模招商引才引資,香港人口由2021年低谷的741萬人,回升至2023年近750萬,較2022年增加超過15萬。

但任何政府施政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和挑戰。好像近年環球經濟欠佳,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有賴團隊“一條船、一條心”,一起想方法解決問題。我們必須不斷創新求變,積極思考新方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強調的工作態度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的團隊就像一艘船方向要正確、理念要一致、前進的動力要不斷加強,才可不斷提速、提效,讓這艘船不斷加速向前邁進。

我認為今天的香港,機遇和挑戰並存,但機遇遠遠大於挑戰,重點是我們如何能夠將挑戰變成機遇,好好發揮香港獨有的優勢,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和經濟環境。

中通社:今年3月,香港完成了23條立法的歷史性任務,未來23條會有什麼重點執法工作嗎?國安雙法之下,香港是否已經沒有國安漏洞了?

李家超 : 《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相容互補,發揮“雙法雙機制”的制度優勢,與其他相關的本地法例及現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機制相輔相成,形成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在香港全面構築一個維護安全穩定、促進良政善治的制度保障。

然而,在世界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地緣政治局勢日益複雜,香港面對的國家安全風險也是千變萬化,可以突如其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要認識國家安全的複雜嚴峻形勢,牢記國家安全風險的真實性、迷惑性和突發性,不能好了傷口便忘了痛,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事實上,國家安全風險是不會完全消除的,我們必須提高警覺,裝備好自己,有效應對任何突如其來的威脅。

特區政府會繼續採取一系列策略,應對內部和外部的國家安全風險。我們會好好運用《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各項條文,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如有任何違法行為,會嚴正執法,嚴厲打擊。此外,我們會繼續加強國家安全和反恐情報收集及分析,特別是網上資訊及反間諜情報,同時會加強與國家不同的組織及機構的資訊和情報共用與交流。

中通社: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與精神滋養。這兩年特區政府在文化領域作為力度很大,包括5月時百年第一間文學館在特區政府支持下成立、近日在舉辦的首屆中華文化節。您成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這些回歸到中華文化中華歷史、文學文本的文化政策推動,對於由治及興的香港,特別是青年人,有何特別意義?

李家超 :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人類文明的燦爛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安身立命之本。

香港社會經歷過二○一九年的港版“顏色革命”、“黑暴”所帶來的傷害後,社會各界都深深明白,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市民的國家情懷和國家觀念是十分重要。而且,香港正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本屆政府上任後,一直不遺餘力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我們透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市民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並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同時,政府積極推動弘揚中華文化的工作,積極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全力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今年四月,我們成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專責統籌策劃及舉辦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交流和合作,並透過展覽、工作坊、電影欣賞等活動宣揚中華文化,讓青年人及社會大眾體會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對國家的認同和文化自信,從而鼓勵他們主動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發展所需。

中通社:融入灣區以至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如何保持香港的優勢和競爭力?香港接下來的拼經濟計劃如何?

李家超 : 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無可比擬。香港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市場、實行普通法制度、監管制度與主要海外市場接軌、資訊和資金自由流通,是企業拓展全球業務的理想地方,亦是內地企業通往世界金融市場和接觸環球投資者的門戶。

此外,政府上任以來,一直推進“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推出“搶人才”、“搶企業”計劃,大力吸引重點企業、世界各地人才和資金來港。香港的專業服務優秀卓越,達世界級水準,特別是在金融、創科、商貿、知識產權、法律、會計、工程等不同專業領域更享有顯著優勢,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充分發揮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角色。

過去兩年,我們成功扭轉了香港經濟負增長的情況。本地生產總值由2022年本屆政府上任前的3.7%負增長轉為2023年的3.3%正增長。市民就業收入持續增加,全職僱員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從兩年前的21,000元上昇至今年首季的23,500元,增加了2,500元,增長11%。最新失業率保持低至3%,接近全民就業。

展望未來,我們要繼續強化自身優勢,同時把握好機遇,並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區政府會帶領香港繼續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除了鞏固金融、貿易、物流、航運、專業服務等傳統優勢產業外,亦要發展“總部經濟”,開拓國內國際雙循環所帶來的龐大機遇;鞏固和發揮金融服務優勢和擴大與內地金融巿場的互聯互通;拓展全球經貿網絡和推展區域合作;推進《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產業導向為原則,推進“新型工業化”、創新科技、醫藥研發、中醫藥、新能源交通等新興策略產業發展;並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等。

同時,我們要把握國家和國際雙機遇。隨著中央接連公佈多項挺港惠港的措施,更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帶來無限機遇。一方面,香港要繼續發揮好“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在鞏固自身制度和競爭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和鞏固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以北部都會區發展為新引擎,以產業導向為發展方向,積極對接好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遇;另一方面,我們要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獨特優勢,保持高度國際化,增加歐洲等西方市場的聯繫,強化區域合作,發揮好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角色,用好《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等措施,繼續開拓東盟、中東等市場,並爭取早日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發揮連通內地和世界的橋樑作用。

刺激消費方面,特區政府在過去一段時間加強統籌協調,推動盛事經濟,成效顯著。今年首五個月,累計約 1,800 萬人次旅客訪港,按年增加約 八成;其中,訪港內地旅客累計約1,380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約800萬人次內地旅客,增幅達73%。

特區政府會做好“搭台”和導演的角色,加強與旅遊、酒店、餐飲、零售等與盛事活動相關行業的聯繫,而業界亦要演好自身角色,抓緊商機,以創新求變的態度,提升質素、內涵、特色和趣味,將人氣化為財氣。

中通社:看到特首工作越來越繁忙繁重,面對關鍵問題,政府經常深夜及時出聲明作回應。付出這麼大的辛勞精力,您最大的動力和支撐是什麼?

李家超:行政長官的工作是一份使命,決定往往影響七百多萬的香港市民,要以無私的精神為社會謀取最大的公眾利益,要有憂患意識、底線思維,防範於未然,同時有充分準備,應對最壞的情況。每次問題獲得解決,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見到市民的歡笑,就是我最大的喜悅。感謝家人體諒和包容我未能給予他們應有的時間,更支持我的工作。(完)

【編輯:錢林霞】

視頻

更 多
(回歸27年)西九龍高鐵站快閃音樂會 全場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走進澳門科大 探秘中國唯一一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
【專家看南海】日菲或將簽協定?日本打南海“算盤” 菲律賓正引狼入室
(回歸27年)李家超分享上任特首兩周年心得:責任重大,但使命光榮
說到自己的“香港媽媽” 演員湯唯淚眼汪汪
香港的成功要靠年輕一代“闖”出來
【通講壇】菲律賓操弄台海問題 能增加與中菲談判的籌碼嗎?